笔趣趣 > 列强路 >列强路

第六十节 劝进

太平军不到二个月时间席卷河南全境,目然与复兴军卖给他们高性能炸药有关,主要还是河南中身兵力空虚,清军精兵强将都云集在武昌,没想到太平军依靠强大的水师,逆流而上,一下子将清军重兵甩在身后。【】

太平军占领河南的消息传出,顿时天下震动,连复兴军打破江南大营,攻取杭州的风头也被太平军盖过,满清上下又重新将太平军列为头号强敌,咸丰连发旨意,催促各地兵马勤王。

此时太平军形势比历史上还要好的多,河南不如江南富裕,民间积累了对清廷非常大的不满,面对太平军的到来,许多贫苦农民都是老幼进行欢迎,青壮年纷纷加入军中,太平军迅速扩充到百万之多,即使去除老弱,可作战的部队也达刻了三十余万。

更主要的是河南离京城比南京击京城近得多,只有一省之隔,如果太平军能够尽起全军北伐,短时间创造更大奇迹,直接攻占京城是极有可能之事。

可惜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人还是犯了短视的老病,占领洛阳后,看到洛阳繁华,再也舍不得离开,将洛阳安为都城,开国建衙,太平军正式立国,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建立,使太平军巩固了河南的统治,也大大增强了太平军官兵士气,连许多地主都开始观望起来,认为天下改朝换代的时机来临。

不过太平军此举也白白将消灭清廷最好的时机错过,为了保护新都城,太平军数十万精兵强将留在洛阳周围,如同历史一样,只派了林凤祥、李开芳两人率数万兵马北伐。

尽管太平军北伐的部队仅是一支偏师,只是由于太平军力量比历史上有所增强,这支北伐军的力量也有加强,由二万多人增涨到四万多人,而且不用从南京出发,改为洛阳出发,北伐路程近了很多,清廷如果应对不好,京城依然有被攻占的危险。

三月,南京街头人流如织,这座城池落入复兴军手中已有五月之久,五个月的统治,民心已定,城中不但恢复了原先的繁华,而且更胜从前。

上海出产的棉布、花布、精盐、白糖……,外洋过来的西洋参、胡板、自鸣钟,木料……,本地的绸缎、丝鞋……,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来往的人样中男子已经全部留短发,尽管复兴军并没有规定衣着,不过许多人都自觉的抛弃了原本那种代表满人的窄服,有人换成了汉人传统宽衣,有人换成复兴军那种带着立领军服模样的服装……。

衣服的颜色也有许多变化,不再是原本那种单色的布料,恒顺彷织厂开发出来的花布受到普通欢迎,其价格低廉到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买得起。

这种花布将土布彻底打垮,土布即没有花布好看,又没有花布便宜,唯一的优点就是更厚,可是论结实度也不会比花布强多少,大家自然会选花布而不选土布。

土布被打垮,引起了不少原本生产土布之人破产,不过,他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城中正在整修道路,和平洋行已经开始在南京效外圈了大片空地,开始投资办厂,在复兴军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后,已经从投资璎丝厂尝过甜头的商人也不甘落后,跟着圈地,其投资已经不再局限于螺丝厂,而是包括了面粉厂、火柴厂、,小五金厂等等。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和平洋行所起的引导作用,这些企业在工业化中必不可少,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初期利润丰厚,甚至远超钢铁、轮船、机器厂等重工企业。

和平洋行不是不可以做,之所以愿意让出这块肥肉是因为和平洋行实在没有那个精力兼顾,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和平洋行一家,需要更多人加入才行,引导更多的人进入工业,才能加快复兴军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

那些企业发展了,对于和平洋行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们的许多设备都可以向和平洋行购买,最终与和平洋行形成良性循环。

5楼

此时南京城讨论最热烈的却不是哪里又开了一家工厂,而是复兴军即将到来的第一次科考和立国称王一事。

太平天国的建立,对于复兴军上下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论实力,复兴军比太平军只强不弱,论地盘,太平军只占了一个省,复兴军占了淅江大部,江南半省,也不差太平军,既然太平军可以建国,复兴军为什么不可以?

何况太平军早就有自己的年号,复兴军还用着清妖的年号,以后两军交往,是用太平天国的年号还是用清妖的年号?若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复兴军等于平白矮了一裁,若用清妖的年号,未免太尴尬。

若没有太平军作比较,大家对于王韶委员长的称呼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可是与太平军一比较,人家那边天王、东西南北王、翼王什么一大堆?而自己这边呢,连个王爷都没有。

立国,一定要立国,即使不立国称王也好,否则堂堂复兴军岂不能凭白比别人矮,这怎么行?从太平军立国的消息传来后,复兴军上下突然掀起了一股立国称帝的旋风,从士兵到各个将领,还有各个委员,强烈支持复兴军立国,委员长即使不称常,至少也要称王才行。

其中又与陆建瀛、吴健彰、杨积照、金衍照等一批降官最为积级,他们强烈建议王韶一步到位直接称帝,这样才可以与咸丰、洪秀全两人平起平坐。

除了他们外,复兴军在进攻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中还俘虏了大批清军官吏,这些官吏虽然有个别宁死不降,只是最终大部分人还是降了,这部分人,复兴军给予了择优录用,凡是不通时务,只会吟诗作对的官员统统摘了官帽,任其去留,只有那些确实有能力的官员才给予录用。

如今加起来,这些人总共也有百人之多,他们不管军事,在民事上还是有很大发言的权利。

吴健彰是在复兴军攻下南京之后才投降的,此人被关押了四个多月才投降,也算硬气,本身又糙通洋文擅于与洋人打交道,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投降后重新得到复兴军重用。

由于上海的发展,复兴军撤了原先的苏松太道,将上海由县提为府,吴健彰做了他的老本行,任命为上海知府。

对于王韶称王称帝一事王滔委婉提出反对,他认为中目可以向美两国学习,采用共和制,这样才能跳出家天下的循环,只是他的反对就象是一朵微弱的火花,很快淹没在海洋一般的赞同当中。

在一片劝进声中,王韶也是砰然心动,与复兴军现在的实力哪怕清军倾全力来攻也可以抵挡得住,何况清军还有太平天国一个强敌,无论是称王还是称帝,可以说完全没有障碍。

刚开始王韶只是想推翻满清,没有自己称帝的想,他所处的时代,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皇帝,即使有更多也只是象征意义,真正还有皇帝般权势的只有那些落后地区,皇帝几手是、野蛮、落后等不好词汇的代名词。

只走到了这一步,王韶的野心也不由滋长起来,既然大家都想自己称王称帝,为什么不称王称帮,偏偏要扭扭捏捏?

想到这一点,王韶顿对点头同意建国不过拒绝了直接称帝的请求,而是改为称王称帝还是等到复兴军实力进一步壮大之后再进行吧,眼下复兴军连一个完整的省份也没有占据,称帝总让人感觉有点名不副实的感觉。

王韶没有直接称帝,这让陆建瀛等人有点感到遗憾,不过既然称了王,早晚也要称帝各人也没有再苦苦相劝,而是各自忙碌,准备复兴军建国的事宜。

既使是称王,也并非是一件简单之事,各种规制、官职、国号、年号……,都要一一理顺,对于这一切,复兴党中的大哪分人都一眼抹黑。只能靠陆建瀛、杨积煦这些旧朝的官吏,不过官职这一块却是王韶自己拟定,并没有让这些旧朝官吏插手。

虽然称王是一件水到渠成之事,王韶并没有急匆匆称王,而是将称王之事定在一个多月之后的四月十八那天,在此之前,王韶还要举行一次科考,作为新朝储备人才之用。

拿下浙江三分之二地盘后,复兴军治下民众已近三千万,对降官的录用,使复兴军行政人才缺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只是官吏人数还远远不够,复兴军需要一批新血来稀释那些降官的比例。

复兴军的政策是发展工商为主,对境内地主并没有打击,只是处理了一批抗拒复兴军政令的地主,对于那些愿意遵守复兴军政令之人,复兴军还是采用了拉笼为主,这次科举就是为了拉笼那些多出身地主阶级的读书人,也是给那些地主阶级一个投靠的途径。

当然,复兴军要发展工商,强国富民,单靠那些死读八股文的读书人还不行,建国后会推出一个庞大的教育计划,为以后的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相关推荐:乾坤剑神兔子必须死北上伐清超强弃少我修非常道修真高手在校园穿越之将军皇后孤星刀客天刀之天涯兽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