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穿梭1368 >穿梭1368

第八章 入宫

“王爷,远东若真以正统自居,又怎会做如此咄咄逼人之事?方某一家三口的性命是小,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事大啊~王爷!”

被逼无奈的方克勤并没有直接作出选择,语气中含着一丝讨好,眼神中充满了哀怨。

李文斯顿可不吃他这一套,依旧铁青着脸问道:“别说这些没用的,我就问你选哪条路?!”

方克勤也不再强挣扎着想要站起身了,匍匐在李文斯顿的脚下,就差将面部贴上李文斯顿的鞋背了。

“王爷,方某愿以一家三口的性命,换这些监生的性命。只是恳请王爷莫要迁怒于方某在宁海的族人。”

李文斯顿一愣神,显然没想到方克勤还真这么有气节,更没想到他居然是宁海人。

“你......是宁海人?浙江台州府的?”

“回王爷,方某确是浙江台州府缑城里人士。”

“嗯~~~”

浙江成为远东帝国的领土也有一段时间了。根据陈宁在那边传来的消息,浙江一省的百姓对远东的接受程度很高,也从未听说过有暴力反抗之类的恶性。事件发生。而且浙江本就多商,现在远东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自由市场经济,鼓励商业活动,彻底取缔了禁海令,让众多沿海的百姓重新有了活路。这一系列的政策其实是很合浙江百姓的胃口的,有了这些政策,哪怕有部分冥顽不灵的文人世家还不能接受帝国的教育政策,但只要绝大多数百姓对远东心悦诚服,那些氏族就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显然,他方克勤的方家就一定是这一小部分氏族中的一员。李文斯顿之前与方克勤的交谈中,听出他说的并不是南京官话,是有些熟悉的口音,但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此刻听说他是浙江人,脸色缓了许多。

“你知不知道现在浙江全境已经归附了我远东帝国?你既然是浙江人,那我也不为难你。这样吧,我再重新给你两个选择。”

方克勤一听有转机,立刻应道:“爵爷请说。”

“好,第一个选项,即日起你们一家父子三人,重新入我远东帝国的学校,学成之后为我所用。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去矿厂挖一辈子矿,你自己选吧!”

人,趋利避害乃是天性,方克勤骨头再是硬,但也不能免俗。

朱棣靖难之时,方孝孺虽然不像黄子澄那样拖后腿,但是在靖难之役中对于建文势力没有什么贡献也是事实,表现甚至不如齐泰。李文斯顿也知道不能真的指望方克勤一家能为远东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但方家三人有一点好,那就是忠君。而且拥有一种有话就说,不服就干的二百五精神。

在官场上,什么样的人都有存在的必要。瞿尚兵这类既聪明绝顶又口才出众的人得有、王平贵这样勤勤恳恳干活的人得有、陈童晟这样既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得有、陈宁那样办事牢靠且又会钻营能博得自己欢心的人还得有。而方克勤这一家子硬骨头,更是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股清流,哪怕他们三个再不顶用,到时候去学校教孩子们认字,那总是绰绰有余的吧!

与方克勤的一席“友好而融洽”的谈话,无形中给李文斯顿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国子监中的众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数年前就已经进入国子监就学的,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江浙等地,出身与文人氏族,而现在江浙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已经成为了远东帝国的领土。那这批国子监的监生,就是可以利用的,至

少是可以争取的。还是那句话,哪怕他们再一无是处,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让他们去学校教孩子们识文断字总是可以的。

不过对于面前的这两百三十一个闹事的刺头,李文斯顿是不会管他们是哪里人背后有什么关系的。秉承着远东帝国一贯的“民主”作风,下令让这批人的家属前来认人,然后自行选择是否愿意举家迁往常州、浙江、徐州等地的矿区,如果愿意,可以保留百分之五十的家庭财产,在矿区无偿劳作五年,然后全家获得自由。

如果家属不愿举家迁徙,放弃了自己的孩子,那闹事者就只能在矿场永远呆下去,不过其他无辜的亲属则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会被抄家,自然也不会被灭族。

选择。

对于这些闹事监生们的家属来说,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是残酷的。

不过相比朱元璋当年在苏松干的事,李文斯顿或者说远东帝国,是仁慈的。至少,给了他们活命的机会,给了家属们做选择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丝对于未来的希望!

李文斯顿的做法可谓是一举三得。

第一,将国子监内那些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读书人”群里彻底分化瓦解。

第二,对这些所有人心中都认为是必死之人的闹事监生宽大处理,为远东帝国博得了仁慈之名。

第三,不消多想,也知道这些监生之中有不少是走了关系,或者祖辈父辈本身就是在朝官员的,像今年年仅十六的方孝孺,就是他父亲方克勤走了宋濂的关系才得以提前进入国子监就学。这批大明官员因为孩子闹事,自然也得做出选择,选择是保自己的小家还是保他朱元璋的大明?

这样一来,原本不少打算在事后继续效忠大明的官员们就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一旦他们决定保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朱元璋就面临着人才的流失。那对于大明朝的重新运作,必然是重大打击。大明遭到重创,那对于远东帝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应天府衙中的众人,从对讲机中得知了李文斯顿的处理意见,自然全都高举双手投了赞成票,连施成也清楚的明白这其中的好处而没有加以反驳。

选择。

对于这些闹事监生们的家属来说,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是残酷的。

不过相比朱元璋当年在苏松干的事,李文斯顿或者说远东帝国,是仁慈的。至少,给了他们活命的机会,给了家属们做选择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丝对于未来的希望!

李文斯顿的做法可谓是一举三得。

第一,将国子监内那些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读书人”群里彻底分化瓦解。

第二,对这些所有人心中都认为是必死之人的闹事监生宽大处理,为远东帝国博得了仁慈之名。

第三,不消多想,也知道这些监生之中有不少是走了关系,或者祖辈父辈本身就是在朝官员的,像今年年仅十六的方孝孺,就是他父亲方克勤走了宋濂的关系才得以提前进入国子监就学。这批大明官员因为孩子闹事,自然也得做出选择,选择是保自己的小家还是保他朱元璋的大明?

这样一来,原本不少打算在事后继续效忠大明的官员们就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一旦他们决定保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朱元璋就面临着人才的流失。那对于大明朝的重新运作,必然是重大打击。大明遭到重创,那对于远东帝国来说,无

疑是一大利好。

应天府衙中的众人,从对讲机中得知了李文斯顿的处理意见,自然全都高举双手投了赞成票,连施成也清楚的明白这其中的好处而没有加以反驳。

。。。。。。

七天的时间一晃即逝,转眼就到了朱元璋离开南京城的日子。

根据《大明远东睦邻友好条约》的相关细则。顾五四在当天一大清早,就下令将南京城北部地区的近卫师主动撤了回来。并将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的控制权暂时交接给了朱元璋的亲军。

同时原本在南京城外江面上徘徊的远东舰队也奉命东西两侧各撤十公里,以便容朱元璋和他们随从们先行渡江,抵达江北。

不过为了保证朱元璋确实能够依照条约的规定,将皇城内所有的古董真迹和金银珠宝留在南京,他的十万禁军之中的半数将作为人质暂时留在南京城外的渡口,直到远东方面进入皇城查勘无误之后才准予放行。

朱元璋是大明的皇帝,皇帝搬家可不像普通人家只需随便找个搬家公司,请上几个搬运工,花个小半天功夫就搞掂了。先不提朱元璋,就说那些皇城内为数众多大明重臣,他们在南京城中的宅邸虽然被查封了,但近卫师并没有为难他们的家属亲眷奴仆佣人,仅这些人零零总总加在一起就足有八九千人之多。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的长辈亲戚,在之前的乱世中已经死的不剩几个了,但架不住他老婆多啊,除了正宫马皇后之外,仅是在册的妃子就有二十来个,这还是现在,之后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这些明媒正娶的,还有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呢。

这么说吧,朱元璋龙御归天之后,他后宫妃嫔共有38人被迫自尽殉葬,此外还有曾经侍寝而未获封号的宫女十多人,这些人全部葬于明孝陵西侧。

不过可别以为朱元璋把自己所有和自己上过床的女人都带走了。按着规矩,陪着殉葬的大多是没能给皇帝生下一儿半女,没有生育,没有子嗣需要抚养的妃子。而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这么些个子女总不可能都是马皇后的吧?马皇后再能生也生不过来。

朱元璋的大老婆小老婆们都是主子,主子就得有下人来伺候。偌大的皇宫需要顺利运行仅靠着后宫这些女人那是不行的。扫洒庭除,伺候主子们更衣吃饭无一不需要用人,这些人,自然就是大批的宫女和太监。

满清编篡二十四史时说:明朝皇宫太监一万人,宫女十万人,因为供应饭食照顾不到,日有饿死者。这个数字是满清污蔑,是不可信的。这些宫女在伺候皇后、贵妃等等都有严格地规定,是有配额的。皇太后宫,宫女12人,皇后宫,宫女10人,皇贵妃,宫女10人,妃嫔,宫女8人,依次递降。但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问题,明朝皇宫的宫女和太监是非常多的。

如此一来,整个出行队伍再加上朱元璋的亲军,可想而知,这出行的队伍那真叫是乌泱乌泱的一眼望不到头。

从卯时初刻,也就是差不多五点出头的样子开始动身,大队人马,咳咳,应该说是巨型的队伍没有走宫城的正门午门,而是直接从宫城北面的玄武门离开。直到下午一点左右,朱元璋及其随从们才真正离开了他花费了无数精力、人力和物力苦心建造的皇城。

朱元璋从北面的玄武门前脚刚走,皇城正南的承天门便城门大开,整整两个步兵团的近卫师鱼贯而入,不消多时就彻底控制了整座皇城和皇城正中的紫禁宫城。

相关推荐:人在斗罗,立志要做教皇道士无敌冒牌道士最强师傅我跟着警察师傅办鬼案综合世界大穿越某综漫的绝对神速超弦法师:法师无惧炮火正经人谁在漫威学魔法啊精神病人:其实我是一个捉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