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重生之华夏雄师 >重生之华夏雄师

第三卷北伐风云录第六节伟人的离去(万字大章求鲜花求订阅)

不提远在广州的黄埔校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单说奔赴北京与北京的国民政府进行南北和谈的大元帅一行人,刚到北京正准备与段祺瑞政府进行政治协商不久,因东北军的张作霖张大胡子的从中作梗,会议上的商谈进程一再受到阻挠,会议并没有实质上的进展,孙大元帅也因为身心疲惫忧国忧民而病倒在床榻之上。

大元帅孙中山先生就住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的11号,陪在孙先生病榻前的是一项与他相濡以沫的国母宋庆龄,虽然国母已经从孙先生的这几日病情上看出来,先生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但还是一如既往的细心照料着先生,表面上没有丝毫伤心的感觉,只不过在背后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自己独自一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潸然泪下,感叹着先生的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为了整个华夏民族奔波劳累了一生,没想到在临死前也没有看到这个华夏民族崛起的曙光。

每每看到孙先生的满头白发,国母总是忍不住想劝他:“歇一会吧!民众会理解你的。”

可是她知道先生是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影响到国家的兴亡大事的。

这一天当国母宋庆龄为孙先生在病床前削苹果时,党内的二号人物汪兆铭汪精卫突然急急忙忙的跑来,看他满面的红光就知道一定是有什么喜讯传来。

果不其然汪精卫开口就大声说道:“先生喜讯呀!我黄埔校军在前线取得重大胜利,震惊全国呀!就连苏联驻华大使也拍来贺电说:“祝贺我党我军取得的重大战果,相信在先生的领导下,我们东征部队一定会统一全国,恢复我华夏汉唐之盛世。”

另外我黄埔校军前线指挥部也给您发来电报电报上说:“在大元帅的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我黄埔校军东征路上不畏艰险,上下团结一心,经过与叛军的斗智斗勇,终于在棉湖一役中取得重大胜利。在棉湖一役当中,我校军先是被敌人的优势部队包围,但经过我黄埔校军将士们的奋勇拼杀,终于一次次的将敌人的进攻击溃,等到了援军的到来,从而里应外围将叛军一举击溃……,林虎叛军败逃兴宁。此次战役我黄埔校军勇敢作战,以不到千人的兵力奋勇杀敌,在敌十倍于我军的情况下,我军将士毫不畏惧,杀敌600余人,俘敌师旅长各一名、|:.814名,缴获大炮二十门、机枪六十七….。”

听到如此大快人心的捷报时。本来躺在病榻之上的孙先生满面痛苦之色,(此时的孙先生早已经病入膏肓,之所以还能撑到现在完全是凭借其惊人的毅力,要是一般人早就咽气了。)可是听到捷报后痛苦之色稍有缓解,欣慰之色油然而生,不由感叹道介石果然没有辜负我对他的信任,当初力排众议任命介石当校长,现在看来这步棋是走对了,在他的带领下,黄埔校军打得好,打出了黄埔精神,打出了革命军队的威风。

此时的孙先生满是兴奋之情,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本来没有力气的双手竟然举了起来幷挥舞着拳头好像要为远在广州的黄埔校军加油!

感觉躺在床上有些不得劲的孙先生吩咐自己的贤内助将自己扶起来,自己有话要讲,国母宋庆龄见状赶紧将孙先生扶起来。并用一些东西垫在先生的背后,好让先生讲话的时候,起初的能够顺畅一些。

虽然国母宋庆龄已经尽力将动作做的小一点,不过一番折腾下来还是将孙先生累得够呛,他依靠在床上,闭目养神了一会儿。孙先生的房间里除了汪精卫、国母宋庆龄外,还有几个人也坐在一旁,其中就有民国著名的党国元老校长的结拜兄弟之一的张静江。

“大捷呀!大捷呀!”张静江的腿脚不便,他坐在摇头晃脑的说:“这一仗之后,东江就拿下来了。破淡水、大战樟木头,战棉湖,一万兵破敌六万,好、好,介石没有辜负先生的厚望。”(作为校长蒋介石的好兄弟张静江在这个时候当然要为校长蒋介石美言几句。)

党内的二号人物汪精卫闻言就有些感觉不爽了,要知道一旦先生驾鹤西归之后,他可就是先生的接班人了,而这个蒋介石就是自己成为党内魁首的最大的威胁,张静江当着自己的面夸奖蒋介石的政绩自己听后哪里还有高兴的意思!(感觉那是相当不爽了!)要不是张静江也是党国元老,自己只是一个后辈不好反驳的话,自己早就将他一车了。

汪精卫接过张静江的话题说:“许总司令指挥有方,介石勇略过人,不过我以为这些都是次要的,要不是先生远见卓识,建立黄埔军校,哪里还会有今日今时的之大胜。”汪精卫汪兆铭的潜台词的意思就是:“东征军的司令是许崇智,而校长蒋介石说的好听一点儿就是是许崇智的部将,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一个跑腿的而已,怎能和自己相提并论。”

张静江是什么人,那是一个在民国这个大舞台上混的快成精的人了,汪精卫汪兆铭心里打的是什么小九九张静江一眼就看出来了,只是装疯卖傻装糊度罢了,装作没听出汪精卫的意思似的半开玩笑的说道:“兆明这话说得也对,许司令地功劳当然是谁也不能也不可抹杀的。介石与许司令两人联手可谓刀剑合璧天下无敌了!”

汪精卫听到张静江地话后,顿时默不作声。对于张静江的话他是完全的不置可否。

孙先生早就听出了他们之间的谈话的话里藏刀,只是几人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偏向了谁都不好,可要是自己再不发言弄不好就要寒了大家的心,不得以孙先生只好示意汪精卫将头伸过来,他要说些话:“转告前线将士,我心甚慰,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拿下兴宁、五华,彻底消灭陈炯明。”

汪精卫点点称是,孙中山又虚弱的说:“告诉将士们,要爱护百姓,勿要扰民。”随后似乎有些兴奋。脸上涌出一遍潮红,接着爆发一阵猛烈的咳嗽,宋庆龄忙上前在孙中山胸膛轻轻的柔弄,孙中山努力吐出口痰。(痰中竟然还带有一丝血丝,不过大家伙对于先生的咳血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国母又端来一杯凉茶让先生漱口之用,果然先生漱口之后感到好多了。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更有力度了。

先生又断断续续的说道:“东征胜利指日可待,校军劳苦功高;当初联合G党一起创办黄埔军校现在看来是建对了;不过校军地规模还是太小了,还需要扩大,以往我们每次革命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支可以信的过的军队,这些都是教训你们你们千万要记住了。”

“打败陈炯明之后,去年我们商议的成立国民政府的事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运作了,你们要好好商议。记住不论什么时候大家都要团结一致,不要起内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咳!咳!咳!”刚说完几句话,先生就又开始不断的咳嗽,咳得大家伙心里直难受。

汪精卫梗咽的说:“先生,您坚持住呀!大家伙还要靠您来领导呀!”

孙先生乐观的安慰道:“不用这样伤心吗?兆铭,几十年革命,多少同志烈士在我前面牺牲了,我知道我也快去与他们团聚了,但今天能知道黄埔建功,革命有望,我心里高兴,虽死无憾。人总有一死,或死的重于泰山,或死的轻于鸿毛,我这一生为国家为民族也算尽了我的一点绵薄之力了,也算是死的重于泰山了吧!”

“文哥,你就不给党内同志说点什么吗?”国母宋庆龄语气哽咽地说道,此时的宋庆龄也看出来了,这次先生恐怕是真的要离自己而去了,离开他所热衷的事业。即使坚强如国母一样的女人,此时也哭得梨花带雨。

先生这时却沉默不语,汪精卫见状便轻轻地说:“先生,您若能好起来,自是我党大幸,国家大幸,可是,万一….;党内分歧您也知道,没有您的话,恐怕党内就此纷争不断,您趁清醒给我们留几句话吧。”(汪精卫的潜台词就是先生您赶快离一个让我当您的接班人的遗嘱呀!果然是狼子野心呀!这时候都不忘了满足他自己的权力欲望!)

“你们想让我说什么呢?”先生沉思了一会儿又有气无力的说:“你们实在是太软弱了,太不坚定了,我自己如果侥幸…躲过这一劫自不待言,若不能……,一旦将来有人不断地诱惑你,蛊惑你,你是坚持不住的……一旦你当了领袖这对于国家队与民族都不是一件好事呀!。”

汪兆铭听到国父的话后当即脸上就有一些挂不住了,不过先生毕竟是自己最敬重的人,自己所信仰的“三民主义”的创建者。而且现在又将病卧在床,自己当着先生的面是说什么也不能发火的。

面色灰暗的汪精卫慢慢的关上房门,到客厅里吸烟去了。

国母宋庆龄见先生的精神有些疲惫,便示意大家离开,让先生独自一人休息一会儿。这一个多月以来她衣不解带的照顾先生,脸上的神情显得非常憔悴和疲惫。

众人一看国母宋庆龄下了逐客令也不敢久留,遂轻手轻脚的退出房间,轻轻地带上房门。

出了房间后,众人一起来到前面的会客室,刚坐下,邹鲁就对脸上满是失望之情的汪精卫说:“兆铭,我们还是要劝总理写份遗嘱,对国家,对党,对同志也算是一个交代。”

邹鲁自从从同盟会就跟随孙中山革命,二十年来几番出生入死,始终没有动摇,甚至二次革命后黄兴、柏文慰、陈炯明等同盟会高级干部拒绝参加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时,依然追随,近年来他不赞成三大政策,但却始终仅限于当面劝谏,而非公开反目。而孙中山对他这样元勋也尊重有加,尽管政治上有分歧,仍然派他担任中山大学校长。

现在国父将要撒手人寰了,他心中悲痛之余,却希望孙中山能明确指定胡汉民接替大元帅,因为胡汉民与他的政治主张相同。

“海滨兄说得对,先生去后若无留言,党内目前的局面谁能压住?”说话的是戴季陶。他知道邹鲁的想法,因而对党内局势今后的发展看不到什么光明的未来。

汪精卫叹口气说:“刚才你们也看见了,先生不愿说什么。要不庸字、子文、哲生,你们再进去劝劝。”

孙科摇摇头说:“这事我就不参与了,还是孔先生和宋先生去吧。”孙科同样不赞成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为此孙中山曾亲自动笔把他从一届中央委员提名中划去;虽然最近几个月他的态度有所转变,但如果他去提遗嘱的事,他怕孙中山会有别样想法。

“这..,我看还是待会再去吧,刚才在先生有些激动,二姐已经有点不高兴了。”宋子文边擦眼镜边说。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自从年回国后先担任孙中山的秘书。现在是新建的中央银行总裁。对孙中山走后党内地局势发展他有自己地想法。

不过宋子文也清楚这些人的想法,他们都希望孙中山能在遗嘱上支持本派,不过这种想法在他看来是有些异想天开。

身宽体胖的孔祥熙舔着草包肚子,用一副乌鸦嗓子尖声尖气的说:“子文说的对,现在就去难免有迫不及待之嫌,好像我们已经等不及了要先生现在就驾鹤西归似的,还是等等吧。不过我有个想法,”孔祥熙说到这里抬头看看厅中诸人,见众人都很注意的在听,便接着说:“我在想先生为何不愿留下遗嘱,我看有两个原因,其一。先生还是希望自己能挺过这一关,逐步好起来;另外就是有些话先生不愿写或者是不能写在遗嘱上。但我们不能希望寄托在前一点上,至于后一点,先生现在不愿写。那么弥留之际又无力写;我们现在写一个遗嘱,在先生弥留之际请先生签字认可。如此到时候我们也不用慌乱。”

孔祥熙的话得到在坐所有人的赞同。在坐人中只有汪精卫在党内地位最高,跟随孙中山最久,还是国民党创党的主要人物,于是公推汪精卫执笔起草孙中山遗嘱。

随后几天里孙中山的精神越发见好,以前只能喝点汤,现在已经能吃点稀粥了;众人见状却没人高兴起来,回光返照,所有人都清楚,孙中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

10日广州传来电报,惠州军队在骆凤翔的率领下倒戈,香港;东征军攻克兴宁、五华;林虎军队向江西逃窜,东征军正乘胜追击。接到电报后,孙中山大笑,晚餐时还特意要酒喝,宋庆龄得知先生的要求后,马上就给先生倒上一小杯葡萄酒;何香凝不解地问宋庆龄为何还要让他喝酒,宋庆龄悲痛的说这恐怕是他最后一次喝酒了。当晚孙中山病情激变,陷入深度昏迷中。

第二天,孙中山苏醒之后,汪精卫与宋子文、孔祥熙、孙科一齐来到孙中山的病榻前,汪精卫含泪对孙中山说:“希望总理留下一些话,好让我们去做。我们恳请总理生前留下遗嘱。”

宋子文和孔祥熙也说:“汪先生是代表在京的政治委员提出这个意见地。”

孙科泪流满面的说:“父亲,国事家事您都不交代,您让我们以后怎么作呢?”

孙中山艰难地问:“我还能说什么呢?”

汪精卫低声在孙中山耳边说:“先生,我们预备好了几句话,先生若是同意就在上面签字,若是不同意,就请先生另外再说,我负责记录。”

孙中山微微点头,表示赞成。

汪精卫拿出准备好的遗嘱念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这个遗嘱是汪精卫数易其稿,而后又与众人反复商议而成,讨论中汪精卫没有与人争议,只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他很清楚,无论遗嘱怎么写,以后都会记下遗嘱执笔人汪精卫三个字,这个才是最大的好处。

孙中山听后点点头,表示赞成,宋庆龄压抑着悲痛,扶起他的手,在纸上歪歪扭扭的签下孙中山三个字;随后在场的所有人作为见证人一一签字。

1日孙中山溘然长逝,段瑞执政府宣布为孙中山举行。翌日,东征军追至赣粤边境,将林虎彻底逐出广东。

中山去世的消息是1日传到兴宁的,其时东征已无大下兴宁后校军进入休整之中,追击林虎的任务由粤军陈铭枢旅和警卫军吴铁城旅进行。

棉湖兵败后,林军见校军旗帜则走,林虎本欲坚守兴宁,等待时局变化,校长采用围三阙一的方式,集中兵力三面进攻,本以为会有场恶战,结果一个小时进城,东征军伤亡不到百人,却缴获大量林虎储存在兴宁的武器弹药。

14日,兴宁北门外大刁屋坝,坝的北方搭起一座简单的顶端的横幅是“追悼孙总理暨东征阵亡将士公祭大会”,横幅四周松柏环绕,白花点点;台上正中央挂着孙中山的大幅照片,照片正上方是一朵巨大的白花,白花两侧悬垂两条黑纱缠绕相框,白花之上悬挂横幅“高明配天,博学配地”,相框两侧的挽联是“主义扬中外,精灵炳日月”。阵亡将士的挽联是:“讨逆立功先我死;冲锋摧敌世尽惊。”横额为:“主义之花”。整个会场庄严肃穆。八名校军教导团战士分列左右持枪护祭。大坝上集满参加公祭的各界群众,人人臂上都带黑纱胸前配白花。

张本初双目含泪,与马新野并立在全营之前,不过就算他身边的马新野也不知道他并不是真正悲伤孙中山,因为自孙中山北上之后他就当孙中山已经死了,今天他的悲伤主要还是来自对阵亡将士的伤痛。

东征以来,几次重大战役均由校军发起或为主力,特别是棉湖一战。教导一团伤亡惨重。包括一营在内的团主力人员阵亡了将近一半以上,只有自己的一营状况稍微好一点,可是死伤也在一百人左右,要知道这些士兵可都是张本初当作以后的连排长来培养的,将是自己以后的嫡系人马,此次东征死了这么多人张本初能不心疼吗?

战后校长蒋介石巡视战场。心疼得差点当场落泪。苏联顾问也一改往日的轻视,加仑将军告诉全军官兵,苏联红军以勇敢闻名,但棉湖这样的仗,红军也很难打下来,并当场解下自己地佩剑送给何应钦。

会场上校军上上下下都被悲痛笼罩。三千兵马师出黄埔,现在伤亡就已经高达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好友,一个多月前还在一起训练,一起讨论革命,讲述理想,现在却已经天人两隔,战斗时让他们无暇思考。现在悲伤难以压抑的涌上心头。这种感觉不是其中的人很难体会到。

校长主祭,宣读祭词:“维中华民国14年14,弟子蒋中正致祭于总理孙先生之灵前日:呜呼.|:托命耶..别北上,以军校既成、继起有人、主义能行、虽死无憾之语语中正,而于昔年蒙难之地,留此明教以为纪念,岂两之奠早梦见于吾师耶,…..。”

在张本初看来蒋介石的祭文中最重要的是“继起有人、主义能行、虽死无憾”,蒋介石什么意思呢,这是对大家说,总理将后事委托给我了,什么后事呢?推行主义,那么怎么才能推行主义呢?军校校长的身份肯定不行。

张本初心中赞叹蒋介石要官地手段比起前世的很多领导高明多了,这篇祭文肯定要发给广州的国民党胡汉民,北京的中央委员们,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懂。

事实上张本初纯粹是瞎担心了,民国的政治家中谁都不是傻子,校长的这几句话中这么明显的潜台词当人有人一听就懂了,而且听懂校长这番讲话的人还不止一个。

蒋介石宣读祭词后,带领全体校军官兵向总理宣誓:“我陆军军官学校全体党员,敬遵总理遗嘱,继承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谨誓。”

林虎逃离广东后,洪兆麟部在福建督军周荫人的支持下,开始对闽边界展开骚扰,粤军第二师在大浦、茶阳、松柏关一线还有小规模战斗外,其余各地的战斗都已平息。

公祭的第二天,蒋介石在水口乘小火轮前往头与许崇智商议东江地善后事宜。过了坑之后,沿途见不少士兵把守河道,检查过往船只,俞济时靠近蒋介石低声说:“这是粤军第二师在搜查林虎部队的流散官兵。”蒋介石冷冷的反问道:“是吗?”

俞济时蛮有把握的说:“是的,我军的攻击速度太快,很多小股林军还没来得及退走,就在这一带流窜。”蒋介石听后不置可否,俞济时看看天色,提醒到:“校长回舱吧,就要下雨了。”蒋介石摇摇头,其时船舷处是淋不到雨的,俞济时主要还是担心安全,这一带地林军还未清剿干净,留在舱面很危险。

见校长不肯回舱,俞济时给一旁的王世和递个眼色,王心领神会转身就去安排警戒。

天空中轻轻扬扬飘下丝丝细雨在水面击在水面,荡999TXT小说网点涟漪,细雨中不时漂过一两艘小舟,在小火轮激起的波浪中起伏。

雨水洗刷了空气中的尘埃,和军人身上的硝烟;雨水也同样驱走了喧嚣,只剩下旷野中的宁静。

蒋介石很享受的在船上欣赏两岸风光,不时与俞济时王世和说笑两句,校长兴趣盎然,也都一脸轻松。(虽然孙先生与世长辞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留下的权力就相当诱人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禁得住诱惑的,校长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党内的党魁这个宝座他可是志在必得的。)

快到梅县时,俞济时向蒋介石请示要不要在梅县停靠,蒋介石没有丝毫考虑就否决了,这让俞济时心中有丝不安,梅县是粤军第二师师部所在,第二师依然在蒋介石的指挥序列之下,如今过门不访,张师长心中会不会产生什么想法。

决定不在梅县停靠后,蒋介石就回船舱休息去了,卫士们就更放松了,除了站岗的外,都聚在一起说闹,声音难免有点大。

不一会船舱里就传出蒋介石烦躁的骂声:“娘西匹,闹什么,还让不让我休息了。”俞济时赶紧过去让他们小声点,然后又静静的守在蒋介石的舱门外。

俞济时当了一段时间地侍从副官对蒋介石地脾气有所了解,他知道蒋介石这是有心事了。但他不敢问。也不能问。

第二天午后船到头,蒋介石下船后就直接去了许崇智的总司令行辕,许崇智行辕就设在原陈炯明行辕林家祠中。

校长进入行辕后就向许崇智的办公室去,在许崇智办公室门外坐着一个年青地军官,那军官看见蒋介石过来,便站起来向蒋介石敬礼,蒋介石也没回礼,便要推门。“蒋校长,许司令不在。”

校长开始也不以为意,让他奇怪的是他问许崇智去哪里了,军官却支支吾吾的神色尴尬,原来许崇智去了头有名的妓院海上花;如果换个人问,军官肯定不会,但蒋介石是许崇智的盟兄弟,与许崇智关系密切。而且蒋介石是从兴宁来的说不定有什么大事,他不敢隐瞒。

蒋介石闻言发了阵呆,然后转身离开,他没有去找许崇智。而是带着俞济时王世和在行辕外找了个旅社住下。

校长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太阳高挂在天空之时许崇智才回到行辕,看见蒋介石在行辕等候班参谋骂一顿,然后才和蒋介石一起到办公室,进了办公室,许崇智貌似亲热的问:“三弟呀!怎么不发个电报就来了,我也好去接你。”

“路上电报不通,再说也没什么大事,我来就想和大哥谈谈东江的善后。”蒋介石好像对许崇智一天不在行辕没怎么在意。

“这个我还没想过,算了,等打完仗再说吧。”许崇智显然没想到蒋介石会提这个问题,便搪塞道。

蒋介石知道他是指张明达在粤闽边界与小股陈军的交火,便冷笑道:“大哥,陈炯明的部队不是跑福建就是跑江西,东江哪里还有什么大的战事,张明达这是养贼自重;来的路上我就看到他设了不少卡子,以搜查林虎余部为民,实则以收税为目的,大哥我可提醒你,你对他可要防着点,以免尾大难治。”

“三弟,你多虑了,明达跟随我多年断不致于背我,而且他也不是养贼自重。”许崇智脸色阴沉的从桌上拿出一份情报递给蒋介石:“你看看吧。”

蒋介石接过来放开一看,是关于福建和江西军事动态的情报通报:南军务督办方本仁划龙南、定南、全南三县予林虎军队驻扎,福建督军周荫人与陈炯明达成协议,划诏安、平和、云霄数县予洪兆麟部驻扎;周荫人有意派闽军协助陈炯明部反攻东江,目前闽军张毅师已开赴漳浦,长汀的李鸣皋部开赴大浦。

许崇智见蒋介石看完后。又说道:“三弟。明达在前方不轻松,我知道你们之间有些误会,但你是我的三弟。他也是跟随我地老部下,你们之间还是精诚团结。”

蒋介石闻言慨然说道:“大哥这是哪里话,我与明达只是公事纷争,对他地为人中正还是很佩服的,我蒋某人断不会因私费公。”蒋介石停顿一下后,又说:“大哥。张师长的防区比较大,兵力单薄,这样我校军进驻梅县,为张师长之后盾,不知大哥以为如何。”

“校军伤亡很大,元气未复,这就进驻前线,三弟。你可要想清楚,这都是你未来地本钱。”许崇智对蒋介石的热心感到有些突然,他可是知道蒋介石的,当初他奉孙中山的命令去溪口劝蒋介石回来时。就替蒋介石分析得很清楚,这近一年中。蒋介石也正是按照当初说的那样做的,而且似乎做得更好。而且军校学生在这次东征中也确涌现出几个人才,这几个人才在他看来都市千里挑一地,只要蒋介石把黄埔把握住,早早晚晚成就恐怕不可限量。

蒋介石心中念头转得飞快,嘴上却很爽快的说:“没什么,梅县只是第二线,洪兆麟在东征中损失惨重,”说到这里,他心中恍然大悟,上当了。

洪兆麟损失惨重好不容易逃到福建,没有一年半载不可能恢复元气,东征胜利,粤军校军士气正高,周荫人怎么可能为陈炯明火中取栗。周荫人此举可以说是反攻东江,也可以说是防备东征军入闽,更多的恐怕还是防备陈炯明军作乱闽西。福建的目的可能瞒过广州的胡汉民,但不可能瞒过许崇智。校长清楚他的这个大哥虽然喜欢抽大烟玩女人,但绝非糊涂之辈。他肯定早就断定周荫人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根本不以为意,甚至连情报都没转给自己,要不是他指责张明达,许崇智绝不会拿出来,那么张明达的行为肯定与许崇智有关。

虽然瞬息之间脑中转过这么多念头,校长嘴上却丝毫没停:“一时半会无法也反攻东江,如果大哥没什么事,下午我就回广州,军校里还有一批补充兵,可以立刻补充进部队。”“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三弟,今晚大哥在海上花给你摆酒洗尘,棉湖大捷,哥哥我还没为你摆庆功酒呢!哈哈”许崇智心情十分舒畅。

校长这时板起脸劝到:“大哥,那种地方还是少去,你才从哪里回来,晚间又去,…。”校长说到这里摇摇头:“我怕有人非议,于大哥名声有损,还是算了,况且你我兄弟之情也不是这杯酒就可以喝的尽的。”(心说:“我也想去呀!不过家里还有一个母老虎呢!我要是去了还不将我的皮扒了呀!而且外面的那些狗仔队看见我和你在一起喝花酒,还不第二天就将我见报呀!我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中建立的形象还不全毁了!说什么也不能去。”)

许崇智闻言有点尴尬,他没想到校长当上黄埔军校校长之后,居然真地清心寡欲了,当初在上海认识他时,那时的校长可是风流倜傥、欢场豪杰。

“得,你不喜欢去那里我们就不去,只是晚上这杯酒还是要喝,本地可不是只有一个海上花的。”

校长闻言又要推辞,许崇智大手一挥,叫来副官,让他去头最好的酒楼听涛阁订一桌全鱼宴。

第二天校长离开头回广州。

同日黄埔校军离开兴宁移驻梅县。

张本初也带着他的一营移防梅县。张本初移防梅县的时候本来是抱着休息一下,享享清福的想法的,可是却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人不找事事找人,祸从天降。”

正当张本初哼着小曲准备例行巡查战士们的营房时,突然营门口站岗的士兵前来报告:“大事不好!”

张本初一听就是眉头一皱。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晓。(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随身空间从遮天开始超战舰我的战舰是妖孽我在都市签到的日子我要你半岛电影人全世界都不相信我是导演从凡人世界归来四合院:从拯救秦淮茹开始凡人修仙:从一介散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