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千古奇英 >千古奇英

100、敦煌曲谱

第二日,大梁开平三年即长安安庆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五日,依旧阳光明媚。在这金黄色的戈壁滩上,敦煌城就像一叶沙州飘浮在党河西岸。她在阳光的普照下,更加显得金碧辉煌!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是敦煌道上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一颗古老而又鲜艳夺目的璀璨明珠。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所谓的《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曲谱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凉州词》里所唱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不正是说这敦煌城南北的阳关和玉门关?正是因为这敦煌就像一叶沙州飘浮在党河西岸的戈壁滩上,所以它也叫沙州;正因为这沙州是西域戈壁滩上“丝绸之路”里的一颗耀眼明珠,所以它又叫敦煌。她终于又迎来了更新、更明媚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关西节度使、镇西大将军慕容天水和镇西副使宋克金以及偏将李明朝、张天祥、王明义一行五人各自骑马奔向城南的神奇沙山——鸣沙山。

“慕容将军!”只见骑在马鞍之上缓缓而行的宋克金扬鞭指着眼前一片陡峭的山峰向慕容天水介绍道,“这就是鸣沙山,古时候又叫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有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有数十丈。”

“嗯!据听说这山里古迹甚多,乃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历史名山。”

“不错!这鸣沙山北麓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乃是一处游人必至的好地方。不仅如此,这山内还有千佛洞、藏经洞等文化圣地,保管你到了那里会留恋忘返、一饱眼福!”

“宋将军这么一说,我倒觉得有些急不可待!”慕容天水不禁笑着说道:“其实我这个人对天下的历史名胜古迹非常感兴趣,每到一处,我都恨不得把当地的悠久历史陈迹发掘一遍,方解我心头之渴。嗳!你知道我为什么叫慕容天水这个名字么?”

“不知道!”宋克金摇了摇头。

“你们知道么?”慕容天水向身旁的三位偏将问了问,但是,他们也同样摇头无语,恭等着慕容大帅的自源其说。

“其实很简单!我爱慕天下山水,所以给自己起个名字叫慕容天水。”

慕容天水此话一出,宋克金等四人不由心神领会地点头微笑起来。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注意他所说后半句话的弦外之意。因为只有此时的慕容天水心里最明白,他真正的名字是耶无害。早在很久他就觉得这个名字好难听,但这却是家父家母依照神婆的意思才给他起了个“无害”的名字。然而,他自己有着自己的秉**好,自从他少时游观过天水这座古城的胜迹之后,他那“慕容天水”的化名便开始由源而生,一直影响到了他的后来、现在以至将来“爱好天下山水”的习性。所以直到现在,他依旧还说“我爱慕天下山水,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慕容天水。”细心听会的人一定能推测得到,“慕容天水”是后来的别名,说话者一定还有他的原名!但是,此时此刻的宋克金等四人根本就没有向细处想,他们还觉得慕容大帅的名字起得满有道理、满有诗情画意哩!

“好!好!妙哉!妙哉!”偏将李明朝禁不住连连夸赞道:“大帅真是名如其人哪!”

“嗳!我说李将军!”只见张天祥接茬说道:“我们可都是军人出身,哪来的那么多的佛家僧尼之语?还妙哉!妙哉的?”

“嗳!我说!张天祥!”其后的王明义也随即插嘴道:“子、乎、者、也、哉应该是儒家秀才常用之语吧!”

“够了!够了!”张天祥还欲说些什么,宋克金忍不住制止道:“你们三个只要碰到一起,就有争不完的问题。今日咱们可是陪慕容大帅到此来游览观光的,可不要扫大帅的兴喽!”

“哈哈哈!”慕容天水随即笑着说道:“我们是出来放松休闲的,就应该有说有笑嘛!各位今日就不必拘谨。宋将军!你说这山还有什么迷人之处?它是不是还有什么历史传说?”

闻听慕容元帅问及此事,宋克金顿时来了兴趣,急忙回答道:“大帅!我正要说及此事!关于这鸣沙山的来历,还真有一段历史!”

“噢?”慕容天水也来了兴趣,道:“你说说看?”

“俗传古代有一位大将率兵出征,兵马在此宿营。一天晚上,此处忽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黄沙蔽天,全军因此覆没。以后这山内时常能听见鼓角之声,故有鸣沙之名。这就是鸣沙山的来历!”

“原来如此!”慕容天水不由语重心长地说:“看来,这鸣沙依旧在为死难的将士呜咽哀鸣!”

“大帅!你仔细听!”在宋克金的提醒之下,众人都开始侧耳聆听。朦胧之中,众人都隐隐约约听到了阵阵丝竹管弦的乐声。

“听见了吗?这隐约的丝竹之声就是敦煌一景。每当天气晴朗之时,山中便会有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所以称之为‘沙岭晴鸣’。登山俯瞰沙岭,但见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的沙砾随人下坠,鸣声便不绝于耳,游人见此,兴趣会更加浓厚盎然。”

“哦!如此说来这山果然不愧为鸣沙山!”

“大帅所言即是!鸣沙山的迷人之处也正是在此。”

宋克金话音刚落,只听见偏将李明朝说道:“大帅!你看!前面就是月牙泉!”

话说之间,他们五人已走马来到月牙泉的旁边。众人勒马观望,但见此泉呈月牙形,涟漪萦回,水草丛生,清澈见底,给人一种清秀芳香的美妙的感觉。

说到这,我作为说书讲艺人又是笔者,还想给各位后世之人介绍一下这月牙泉的迷人之处和它的一段历史风俗。此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在甘肃省敦煌县城南7公里的鸣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清澈幽雅,芳草绿绿,令人心清气爽。据说这月牙泉内产有铁背鱼、七星草,但可惜的是不能常见。就说这次他们五人到此游观,想必也是绝难发现这月牙泉的稀有特产。又据清朝道光年间的《敦煌县志》记载:“泉甘美,深不可测”,“四面沙龙,一泉澄澈,为飞沙所不到。”并且还说泉虽在流沙山群之中,风起沙飞,都绕泉而过,从不落入泉内。你说妙不妙?奇特不奇特?正因为这月牙泉的清秀奇妙,所以在每年的五月端阳,登沙山,观泉景,已成为当地的民间习俗,相沿至今。犹如中原内地“九九重阳节”的习俗!

为此,后世有这样一首凄美的歌曲,仿佛就是在唱着这清澈无尘的“月牙泉”和飞沙满天的“鸣沙山”:

如果苍海枯了,

还有一滴泪,

那也是为你空等的一千个轮回。

蓦然回首中,

斩不断的牵牵绊绊。

你所有的骄傲,

只能在画里飞。

大漠的落日下,

那吹箫的人是谁?

任岁月剥去红装,

无奈伤痕累累。

荒凉的古堡中,

谁在反弹着琵琶?

只等我来去匆匆,

今生的相会。

烟花烟花满天飞,

你为谁妩媚,

不过是,

醉眼看花花也醉;

流沙流沙满天飞,

谁为你憔悴,

不过是,

缘来缘散缘如水。

……

至此,咱们再书归正传。慕容天水、宋克金等五人在此赏阅了一阵这月牙泉的清秀奇特之后,便又在镇西副使宋克金的导引下向这鸣沙山的深处行去……

“宋将军!你可是我们的向导,对此山是轻车熟路,下一步你要带我们去哪?”

“大帅!你别忘了,我给你所说的千佛洞和藏经洞,到了那里,我保管你会留恋忘返、忘乎所以!”

“宋将军!你所说的那地方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只见身后的王明义笑着寻问道。

“百闻不如一见!我保你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走!看了你们就知道。”话说之间,宋克金扬鞭打马加快了脚步。

很快,他们五人已走马来到那因山而凿的洞窟——莫高窟,即俗称的千佛洞。话到此处,咱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洞窟的详细情况。因为在这里,简直就是华夏文明的历史宝藏。透过它,可以看到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说这千佛洞,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而如今的这敦煌县城与慕容天水所驻守的敦煌城却是两回事,它们一个在党河东,一个在党河西,而且它们已上下相差千余年之久。而如今的敦煌故城遗址却永远残留在党河西岸,成为历史的沉迹。

转过头来,咱们接着说这千佛洞。这千佛洞,也就是莫高窟,它被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在尚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其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其塑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其塑像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千姿百态、各不一样。其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其中最古老的地图《五台山图》大有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洞窟内更是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另外还有说是光绪二十六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盗窃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小兔崽子!应该问他们讨还回来!在中国的地面上,岂能让你们横行霸道?睡狮还没醒么?

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以后,对洞窟进行了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又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又进行了全面维修。在这洞窟之东有泉水,汇成清流,树木成荫,无异于沙漠绿洲,别具一般!

这可以说是鸣沙山的东千佛洞。在这敦煌莫高窟的组成部分之中,还有西千佛洞。它开凿在党河崖壁的北侧,自西向东排列,距河底20余米,窟顶是平坦的戈壁滩。现存洞窟十九个,始建于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宋初和西夏续加兴修。所存壁画、塑像与莫高窟属同一系统,具有同等的艺术、欣赏价值,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

再说说这藏经洞,它乃是敦煌莫高窟的第十七洞。是开凿在第十六窟甬道壁上的一个小洞,门仅高出地面1米,长宽2.5~2.7米,近正方形,高3米,顶作覆斗形,空间19立方米。其北壁上绘有枝叶交接的菩提树两棵,东树悬净水瓶,侧立比丘尼,双手奉持团扇;西树挂一个挎袋,侧立侍女,作男装。其下有长方形禅床式低坛,上塑高僧洪巧坐像。西壁上嵌石碑一通,即洪巧告身敕牒碑,好像未完工即被封闭。据洞内遗书记载,最晚纪年是北宋至道年间,不见西夏文卷子。在第十六窟的甬道两壁绘有宋代菩萨行列,以此推断,这可能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战争中,莫高窟僧人准备逃难时所封,后未回归,竟因此幽闭达九百年之久。应该让昔日的《敦煌》电视剧重见天日!再去去看看渐渐陈尘、渐渐被世人遗忘的历史天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十六窟甬道清除淤沙时才开始偶然发现这一满贮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的石室,文物共五千余件。除有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藏文、梵文、去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各种民族文字的写文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有大量的佛经、道经和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志、户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包括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即晋至宋)近十个朝代的文物图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注意。此后,研究敦煌艺术的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一门敦煌学。

说到此处,咱们再书归正传。当然,此时此境在游瞻观光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们远远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么详情细致,他们所观阅到的还只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绘画。更何况,他们现在所看到的千佛洞还只是在唐末之际的形状,还远没有上文所述后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但在那当时,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规模而且闻名遐迩。不然,这将帅五人怎么对此那么心向神往呢?

此时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内,昂头仔细观赏着壁画之上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他们仿佛已进入遥远的历史年代。然而,他们五人虽然同时具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但是他们各自的内心遐想却因人而异。尤其是这慕容天水,他有过目不忘以及“万象神功”的本领,他自然有超凡脱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这石窟壁画之上的各种舞蹈动作,他不仅想像到了当时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而且更令人难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万象神功铭记下了这些舞蹈的一举一动,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门剑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觉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谓“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只是常人不可见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相连即文章”,相信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说这鸣沙山石窟壁画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多丰富的想像?我作为说书讲艺者还想给各位略加介绍一下。舞谱在中国的应用很早,它就是关于舞蹈的书面记录。在敦煌石窟中,后人就发现过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用“据”、“摇”、“送”、“舞”等词汇记录了当时的舞蹈动作。据说这还是中国最早的舞谱。当然,这些舞谱虽然残缺,但壁画里的各种人物、动作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现得竟是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内尽情地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彩塑和壁画之际,他们五人几乎同时听到了一阵悠扬婉转的琴歌。

“这声音好熟悉!好象在哪里听过!”慕容天水心中暗忖着:“哦!想起来了,在送走王兆元将军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楼’之上,一位抚琴女子唱的正是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

“各位将军!快随我到洞外一观!”说完,慕容天水一步当先,迈步走向洞外。后面的宋克金等四人见状,心下明白,便紧随而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聆听着这深幽、含蓄、迷人的歌谣,寻觅着那情意绵绵、真切感人的琴声,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随着这首鸣沙山山边传出的幽雅琴歌飞向了阳关方向……

阳关,丝绸之路的南路关卡,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这“阳关”两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阳关”两字已成为含义至深的一词,因为它特别富有诗意画情而倍受诗人们的青睐。自唐代著名诗人、江湖号称“诗佛”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问世之后,依据这首名诗的韵律谱写而成的琴歌也就随之产生。但是,这首琴曲诗歌又被冠以什么美名呢?在当时的演唱中,曾将其中个别诗句反复吟咏三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之词,故名《阳关三叠》。后来这首乐曲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维的诗词开始,在此基础上,琴歌每遍之后又增加一段长短句词,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叠又一叠的忧伤、惜别和等待的感情,遂成为名副其实、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当然,也有很多人称这首琴歌为《渭城曲》、《阳关曲》。

在唐代,这首歌曲曾经广泛流传,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中谈及到此曲,如李商隐曾说:“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也曾说:“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首。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而同时这一主题又是不受年代、地点所限的一种人类普遍感情,从而得到各地各代人们的真心喜爱。又加之这首作品的诗句含义极其深沉、精彩,曲调情意绵绵、真切感人;而且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壁)合,更使得这首作品听来让人回味无穷,传唱不绝,经久不衰!

这是阳关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无限魅力。那么有关它的历史和地理情况又是怎样呢?嗳!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各位能对这阳关有一个更准确、更详细的认识,更好地认识这敦煌的周边情况。

说起这阳关,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不过各位还应明白一点,在这前文已有介绍,就是如今的这敦煌县城与敦煌故城却是两地分离,一个在党河东,一个在党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驻守的敦煌城在如今来说却是党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遗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遗址。它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相传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经,曾瘗白马于此,后建塔用以纪念。这塔有九层,高约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置敦煌郡。李暠于西凉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鸣沙山而称敦煌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际又在此设置州、卫。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二沙州卫条云:“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圮其东面。清雍正三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在的敦煌县城。

据此来看,这阳关虽在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却并非如此之远。但是这对依旧盘旋在鸣沙山边的慕容天水等五人来说也只能聆听着美妙的琴歌去向往着那古董滩上的小阳关。然而,这丝绸南路上的小阳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所处在的沙滩又为什么叫做古董滩?

接下来我再给各位略加介绍,你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这阳关似如了如指掌。这阳关,因它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佳句,这足以说明阳关是一个古老而又人人称道的“名门正关”。它所位于的沙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王铢钱、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滩。在这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火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沟的两岸有汉墓多座。据《史记?大宛传》称,“阳关在县西六里”。近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滩。”但根据清《甘肃新通志》则认为阳关是红山口。清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两关遗迹图》标红山口即阳关。《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两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适为山水经过之地,无人管理,再加风沙侵削,致城垣堙没。出红山口西南行,可达楼兰、若羌、且末等地。

阳关,阳关,西方遥远的“夕阳关”,正是这个样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遥远的思絮终于从远方的阳关和古老的诗篇里又重新回到这鸣山沙边轻轻飘来的那真切、感人、优美、情意绵绵的《阳关曲》里。

“这曲子我曾经听过,而且这位弹琴女子我也好像在哪里见过!”

“慕容将军真是好记性!”只见站在一旁的宋克金微笑着冲慕容天水说道:“在送走王兆元将军的那一天,在东城门外见到的飞马之上的彩衣女子,就是她!”

“是她!……”慕容天水昂望着高处临风抚琴而歌的女子,心中是一阵返思,他果然想到的的确确有这回事。如今回想起来,仿佛已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朦胧,但毕竟此时又近在眼前。当时,他却觉得那女子倒像一个英姿飒爽的烈性女子;而宋克金却说她是位大家闺秀,而且文武双全,并有意要给他从中作合。但是,他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他哪还有闲心去顾及这些儿女么情?

然而,在今日看来,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难怪宋将军竟说她是“大家闺秀,文武双全”。你瞧她,身披红罗随风摆,身姿卓卓绽情怀。弯弯的柳叶眉,明亮的桃花眼,红红的嘴唇,白白的伶牙,这女人长得,那真是美若天仙、赛比西施,高鼻梁、大眼睛、樱桃红嘴一点点!“嘎喳一声脆,紫不灵丁!胎!”简直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轮月、一朵云、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你再听她的琴声,她的歌喉,简直是玉润珠圆、字正词清,声声都是那么清脆含情,那么真切逸人,那么令人心荡神迷。所谓“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她真是一位“美若西施,胜似熙凤”的风辣才女!但是,她在更多人的眼里看来依然是位身姿曲折流缓、楚楚动人、妙不可言的风流倩女!然而,令慕容天水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出子戏恰恰是宋克金的巧妙按排!

“英雄难过美人关,美女如花隔云端。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宋克金不禁远望着那位抚琴女子大发感叹。

“哈哈哈!”慕容天水不禁笑道:“宋将军是已有家室的人,难道你曾经遭此磨难?”

宋克金闻听,却说道:“我非英雄,我的爱情故事平淡无奇!何谈磨难?嗳!慕容将军!”宋克金话峰一转,又道:“这女子不但会弹琴歌唱,什么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并且她还擅长马术和剑术,是位名副其实的才女!文武双全,大家闺秀!将军想不想知道她是谁?”

“她是谁倒无关紧要,能在这鸣沙山边听到这首琴歌,便不虚此行。”

“哈哈哈!将军此言差矣!”宋克金不以为然道:“所谓‘英雄爱美人,美人爱英雄’,这回应该是‘将军爱才女,才女爱将军’。‘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嘛!”

“那你说我是爱这位才女喽?”慕容天水不禁向宋克金反问道。

“有这个可能!感情在于交流,可爱在于发现。我想你还没有真正了解她!一旦你了解了她,你必然会怦然心动。”

“嗬!”慕容天水不由用异样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宋克金,半开玩笑地说道:“我觉得你越来越不像个粗人,我看你倒是个很细心的人。你们说是不是?”

闻听慕容将军的相问,偏将李明朝、张天祥、王明义都不由笑着连连称道:“是啊!是啊!他哪里是粗人?分明是个酸不溜丢的文人!”

然而,宋克金却紧接着反驳道:“嗳!粗人就是粗人,对女人心细点这是自然之理!你们都不要打岔,我给慕容将军介绍介绍这位弹琴女子的来历!你别看此女貌美如花、歌声迷人,但她却不是我们中原汉族人。”

“噢?!那她是……”

“她是吐谷浑氏族后裔,号称叶丽丝郡主。”

“叶丽丝郡主!吐谷浑?!……”慕容天水自语之间,仿佛已进入遥远的沉思。

“对!这叶丽丝郡主是南部吐谷浑族的。它这是集姓氏、族名与国号为一体的混合民族。叶丽丝郡主虽说是这吐谷浑的后裔,但她深受中原文化的曛陶,她的性情、语言和技艺已完全胜过中原女子的才技。你听听她弹唱的这首《阳关三叠》,简直是字正词清、声**人。谁能看出她还是个外族郡主呢?”

“在这西域边疆,能见到外族之人,也是正常之事。什么党项、白兰、羌氐、吐谷浑等等,他们的族人后裔不还依旧在这西域边疆之上么?想起这些不安定的‘五胡’民族,我便会想起遥远的历史往事。尤其是这吐谷浑,它可是个载入史籍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话说之间,慕容天水的脑海又仿佛已进入遥远而古老的吐谷浑时代——

话到此处,我作为说书讲艺人还要给各位讲解一下这慕容天水此时此刻飞飞闪闪想到了哪里?这吐谷浑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一个吐谷浑郡主会让他那么浮想联翩呢?各位莫要急躁,你只要听我慢慢道来,你便可以品尝到各种奇花异果的美妙味道。

在前文第九十九回书里曾经说到:大梁开平三年(909年)五月间,“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守文连年攻打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同平章事刘守光不胜,便大举发兵,以重金贿赂契丹、吐谷浑之众,合四万人马屯于蓟州。这契丹,在开篇已有所介绍;至于这吐谷浑是何方之众,后文还有详细介绍,在此暂且不表。”事到如今,咱们终于有机会来查阅、听取一下这吐谷浑的来龙去脉。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要想了解这吐谷浑,咱们还必须从头讲起——

鲜卑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比较古老而偏远的少数民族,两汉时期活动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在匈奴政权垮台后逐渐西进南迁,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浑等八个政权。在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之中建政最多。而且南凉、吐谷浑两个政权均与青藏高原的吐蕃和其他民族发生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前者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吐蕃人的祖先与族源,而后者则参加了吐蕃民族的融合与形成。

吐谷浑这个名字、姓氏、国家、政权,原本就是一个人名,为居于辽东的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之庶出长子,拥有部众1700户,还有的说为700户。涉归死后,嫡子慕容嵬代统其众。据《晋书?吐谷浑传》记载,这两部马相斗,慕容嵬气愤地说:“先公分建有别,为什么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说:“马是畜生,斗是常性,何必迁怒于人。分开来很容易,我将迁到离你一万里以外的地方。”于是西迁到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游牧。西晋永嘉年间,发生“八王之乱”,北方混乱。吐谷浑乘机率部从阴山南下,经河套,越陇山,止于抱罕即今甘肃临夏西北的罕干原。继之向西向南发展到青藏高原。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吐谷浑卒。其子孙控制着东起洮水,西到白兰(也就是青海都兰、巴隆一带。),南抵昂城(四川阿坝)、龙涸(四川松潘),北至青海湖这一广大的地区。即今甘南、川西北和青海等地。所辖部众主要是土著的氐、羌部落。

到了吐谷浑之孙叶延时,仿效中原传统,“以王父字为氏”,亦为国号,遂名曰吐谷浑(读“谷”为yu),集姓氏、族名与国号为一体。设置有长史、司马、将军等。因其地在黄河之南,故称“河南(国)”,或被邻部卑称为“阿柴虏”、“阿赀虏”、“野虏”等,藏文称为va-zha(阿夏,阿柴),汉文又称“吐浑”、或“退浑”等。公元370年,前秦击仇池国,氐王杨纂降,前凉张天锡也向前秦称藩。吐谷浑首领碎奚立即遣使送马5000匹,金银250公斤,被苻坚拜为宁远将军、强川侯。其子视连时期(376~390年),与乞伏国仁所建(385年)西秦政权保持“朝贡”关系,受封为“沙州牧、白兰王”。注意,这里所说的“沙州”却不是上文所说的敦煌城,它是指现今青海贵德西南的穆格塘沙碛。视连子视罴时,大力吸收汉文化,改变对西秦的软弱政策,拒绝接受西秦封号,并连连与西秦作战,多以失败告终。其子树洛干时,率残部数千家奔莫何川(西顷山东北),“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好家伙!称号不少哩!沙州、强川杂种莫不归附,不久又被西秦击溃,树洛干立其弟阿柴(豺)为主,阿柴利用西秦与北凉争战之机,夺回失土。为保存实力接受了西秦王炽磐的封号为安州牧、白兰王。阿柴临终召其子弟至床前,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折箭遗训”。

大约在5世纪末6世纪初,吐谷浑势力开始向西北方向发展,占据鄯善(新疆若羌)、且末。此二地为丝绸之路南道要关,意义重大。此时的吐谷浑“东至叠川(即甘肃迭布东南),西邻于阗,北接高昌(吐鲁番),东北通秦岭,方千里。”关于这一说法,在《梁书?西北诸戎?河南传》中有记载。在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杨坚将其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与吐谷浑主世伏,两年后世伏在内讧中被杀,其子伏允立上表依其俗尚光化公主,文帝许之。隋炀帝大业初年,任用裴矩以积极经营西域,企图打通与西方的商路;如此,据守丝道并屡为寇盗的吐谷浑便首当其冲。炀帝诱铁勒部来击吐谷浑,迫其部落10万余口携六畜30余万头降,并以征服吐� ��浑为目的“西巡”。608年隋炀帝一行经青海西宁至河西,六月初八率百官、宫妃经大斗拔谷(即甘肃、青海交界的扁都口)往张掖(甘州),途遇雨雪之灾,“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大失尊严。度过这次磨难后,隋炀帝一行进入河西,十一日至张掖城,十七日登燕支山(在山丹县南),时高昌、伊吾(哈密)等西域27国国王及使者盛装觐见,炀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十八日,隋炀帝始于吐谷浑之地设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南)四郡,谪罪犯为戍卒守之。二十一日,在观风行殿宴请高昌王、伊吾吐屯设和西域各国来使。七月八日,置马牧于青海湖渚,欲求龙种驹,未果而止。九月二十五日,车驾返回长安。

上述这些历史在《资治通鉴》以及《隋书?裴矩传》、《隋书?炀帝纪》里有详细记载,在此就不再多言。也许,在今后的日子里和故事的发展里各位还能看到,你只要留心便是。

时至隋末,吐谷浑再次兴起并且臣服于突厥。继续骚扰中原边郡,阻碍东西方的丝路交通。唐朝在贞观九年(635年)分南北两路出击吐谷浑:一路由李靖率北路军在闰四月底由青海库山出发,南经柴达木盆地,至新疆且末南的突伦碛;另一路由侯君集率南路军出库山,“历破罗真谷(大非川之东)……转战过星宿海,至于柏海(也就是现在的鄂凌湖)、札陵湖。”吐谷浑从此衰落。

吐蕃王朝在吐谷浑西南兴起之后,向唐朝请婚,太宗未许,松赞干布遂迁怒于吐谷浑,率羊同(象雄部落)共击之,吐谷浑不能抗,走青海之阴,吐蕃尽取其资畜。及唐蕃和好、文成公主下嫁后,吐谷浑也暂得安宁。但是,吐谷浑夹在唐蕃之间,在其内部形成了以诺曷钵为首的亲唐势力和以宣王为首的亲吐蕃势力。《敦煌文书》多处记载吐蕃大论和赞普前往吐谷浑巡视事。吐谷浑王与吐蕃、唐朝皆结为甥舅之国的关系。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东侵的吐蕃终于灭亡了吐谷浑,占有其地。大部分吐谷浑人辗转来到宁夏、陕北、山西西部北部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与汉族、北方各族相互融合。吐蕃治下的吐谷浑人则为吐蕃征战和后方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他们的命运也十分凄楚,贞元二十年(804年),随侍御史张荐出使吐蕃的文学家吕温曾写一首《蕃中答退浑词》,序文说:“退浑部落尽在,而吐蕃所鞭挞者,译者诉情于予,因而答之。”词曰:“退浑儿,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退浑儿,退浑儿,冰销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后来,他们逐渐融入吐蕃及其他民族之中。

吐谷浑是一个由外来的鲜卑族贵族和甘青地方的羌族上层部落首领联合建立的政权,由于受其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吐谷浑的立国,一面保存了游牧社会的组织,一面又竭力地模仿中原汉族制度。大体说来,游牧社会的组织是吐谷浑组织机构的主心骨,而中原汉族制度式的官衔不过是点缀而已,在组织的运用上,并没有发挥什么效力。起作用的是可汉、大单于、大将(也就是部大)、别帅等,建官虽然“多效中国”,置有长史、司马、将军、大都督、车骑大将军,设立王、公、仆射、尚书、郎中、侍郎等,皆为装饰,以便与中原王朝发生相应的联系。吐谷浑境内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大致言之,以鲜卑和羌族为主,其次是氐人、匈奴人(如赫连氏、沮渠氏)、高车人(如翟氏、乞袁氏)、突厥人、西域胡人(康居、龟兹白氏)、汉族人等,其中鲜卑人有慕容氏、段氏、乙那娄氏、素和氏、阿若干氏、薛干氏、乞伏氏、乙弗氏、匹娄氏等,而羌人有姜氏、钟羌、白兰羌、宕昌羌、党项羌(拓跋氏、党氏)、姚氏等。因此,吐谷浑在文化上呈现出以鲜卑、羌和汉族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色彩纷呈的局面。其风俗习惯以鲜卑和羌族为主,由于属民基本是羌人,这影响到它的社会风貌。故此,我们可以把吐谷浑文化列于羌文化的范围之内。

吐谷浑的经济生活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即以游牧业为核心,牧、农、商并重的局面。在迁至甘、青以前,它是一个纯游牧的鲜卑部落,迁到青藏高原后,又与这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的羌人结合起来,牧业自然为其经济核心。而在吐谷浑的牧业经济中,以养马业最发达,以产名马而著称。史称其国多善马,尤以“龙种”和“青海骢”最为上乘。《北史》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另外,吐谷浑还产有牦牛、羊、骆驼、骡等等。

至此,咱们还有必要向各位介绍一下这吐谷浑赖以生存的青海湖。上文《北史》所载的“青海”二字就是说的“青海湖”。这湖古称“西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蒙古语称青海湖为“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故称青海。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系断层陷落所成。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呢?各位只要听听下面一些数字便会从中寻得答案。这青海湖,面积达到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7米,绕湖一周约360公里,湖面最长处106公里,最宽处63公里,湖水最深处38米,平均水深亦在19米以上。所以说,有时你要是“蒙冤受苦被陷”了,你不光是跳进黄河里洗不清,你就是跳进青海里也无法洗清!不信,你可以去试试!据说这青海里就死过不少的冤魂!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重要数据和景观

面积:4500平方公里

海拔:3200米

位置:距西宁150公里

景观: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像大海一样广阔神秘。青海湖之于青海省,就好比是天安门之于北京。

推荐景点

青海湖:浩瀚如海、神秘雍容的高原明珠,夏天油菜花开时的人间仙境。

鸟 岛:4-7月份的生态奇观

茶卡盐湖:柴达木盆地的著名景观

最佳旅游时间

青海湖一年四季都可以旅行,但是由于气候的原因,旅游者大多集中在夏季前往,因为夏天的青海湖气温较高,夜间常有降雨,因此也较为湿润。每年8、9月份,青海湖北岸有大片的油菜花开放,成为青海湖的一处主要景点。但如果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鸟岛的话,以5月份为最佳。

这青海湖中还有五个小岛,其中以鸟岛最著名,另外便是海心山、海西山、三块石、沙岛等,每年春季有十万多只斑头雁、天鹅、棕头鸥、鸬鹚等来此,使这里成了鸟的世界、鸟的天堂。非但如此,从四面八方流淌而来的甘子河、沙柳河、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莱挤河、倒淌河等汇集湖中。由于湖水含硫酸镁、氯化镁等无机盐较多,所以湖水并不能饮用。但是,湖中盛产无鳞湟鱼。此种鱼遍体滚圆、光滑,肉多细刺,肥嫩味美,在湖边野炊,用湖水煮食饶有风味、甘美无比。这就是吐谷浑赖以生存的青海湖。在它定居青海地区以后,由于地理因素及羌族农业部落的影响,其农业也相应发展起来,故史称其人“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芜菁(即蔓菁)大麦,故其俗贫多富少。”经济因地而异,农业主要分布在青海湖东南的赤水、浇河、洪和、抱罕一带,兼有牧业。吐谷浑辖下的鄯善、且末,主要为畜牧、冶金和商业。今甘南、川西北及青海东南辖区主要为羌族,以游牧为主。吐谷浑的采矿、冶炼和兵器制造技术均颇有名。其地多铜、铁、黄金、银和朱砂,兵器有弓、刀、甲、矛等。吐谷浑人在如今的青海循化清水河口地方所建的黄河桥(也就是河厉),反映了他们高超的桥梁建筑技术。最值得称道的是吐谷浑所处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地理位置和因此而繁荣昌盛的商业贸易。

从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来看,由祁连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经柴达木盆地而至新疆,是一条主要的中西要道。这条道路在吐谷浑建政于此时期得到恢复与繁荣,吐谷浑人因此之便,与北方的蒙古草原,西部的西域、中亚,南与青藏高原、印度,东与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贸易往来。吐谷浑与南朝、北朝政权,及柔然、突厥等民族均有商业联系,而且还起到了中介者的作用,贸易物品自然以丝绸为主。

公元553年,西魏(后被北周替代,都城长安。)凉州刺史得知吐谷浑通使于北齐(由东魏演化而来,都城安阳。),遂派兵于州西赤泉偷袭,“获其仆射乞伏触板,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它向南朝、北朝政权进贡的物品除特产的善马、牦牛外,还有乌丸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钏及玉石等。女国的丝绸可能即通过吐谷浑而传入。1955年在青海西宁出土76枚波斯萨栅朝卑路斯(457~483年)时期的银币,即是该路丝道繁荣的最好物证。中原与西域、印度的高僧如慧览、宋云、阇(shé)那崛多、唐初的玄奘法师等均取道于此。人们习惯上称该道为河南道或青海道,它直接连接着东西丝绸主干道和吐蕃丝路交通。

吐谷浑的风俗见于汉文记载的主要是鲜卑统治者的习俗,这与属民羌人的风俗有一定的差异。史称,其俗丈夫衣服略同华夏,多以幂禽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束发,以多为贵。国无常赋,须税则征用富室商人税以充其用。刑罚简单,杀人及盗马者死,其余则罚以财物。杀人时必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杀之。婚姻方面,与北方的突厥(当然还有匈奴、柔然等地方政权。)相同,父兄亡后,妻其后母及嫂等。贫者不能备财物娶妻者,常常盗女而去。人死后实行土葬,保持本族旧俗。其王、后服饰略异,可汉以皂为帽,椎髻、毛珠,坐金狮子床。其妻号为恪尊,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头带金花。但其主要居民则为羌文化风俗。

这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吐谷浑。经过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相信各位一定能抓住这吐谷浑的一鳞半爪,对吐谷浑这个古老而又复杂的混合民族政权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有些人不禁要问了,据前文所言,这吐谷浑,早在唐高宗龙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东侵的吐蕃终于灭亡了吐谷浑,占有其地。既是吐谷浑在663年就已被消灭,它又如何在公元909年五月间被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守文重金利用去攻打其弟刘守光也就是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同平章事呢?这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说不过去啊?请问作者和说书讲艺者如何解释?

好!在此我作为说书讲艺者就给各位讲个明明白白!咱们可以听听前文的这一段记述:“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东侵的吐蕃终于灭亡了吐谷浑,占有其地。大部分吐谷浑人辗转来到宁夏、陕北、山西西部北部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与汉族、北方各族相互融合。”这两句话只要掂平了看,就不难冰释前疑。不能仅重前一句,还应考虑到后一句。不错!吐谷浑王国是被吐蕃灭亡了,但其流亡别处的部落后裔依旧存在。不要说是公元909年五月份,就是到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初其后裔子孙也仍然存在!当然,在公元909年之际吐谷浑的流存之众能为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守文所重金利用去攻打其弟刘守光也是情理之中的正常之事,对其后裔的流存则勿庸怀疑,而且在时间和地域上也能说得过去。这些就不用怀疑了。不知各位对此还有何异议?

好!对这吐谷浑的介绍至此暂停,让我们继续书归正传:

话说此时此境的慕容天水从遥远的吐谷浑王朝又重新回到这鸣沙山边,却听见那优美的《阳关曲》依旧在轻飘飘地沐浴着这古老的山畔和游人的耳边。

“慕容将军!”宋克金的一声长叫,终于打断慕容天水缠缠绵绵的思絮,“如此美丽的天涯歌女,我们何不前去一观?!”

话说之间,宋克金和其他三位副将已推推攘攘把慕容天水向山腰引去……

功夫不大,这五位将领终于悄悄站到那位依旧抚琴而歌的女子身后。但是,这位女子似乎丝毫没有发觉他们,直到她让琴弦演奏完了最后一丝颤抖。

“好!啪啪啪啪!”宋克金等人突然鼓掌欢呼着走向那位女子,但唯有慕容天水却依旧无动于衷地站在原处!仿佛他还在沉浸于《阳关曲》的悠美余音里……

“郡主真是人美、歌美、琴声美!下官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宋将军过讲!”只见那位女子早已起身含首致谢,谦辞道:“真优美的应该是将军才是!”

“郡主!来我给你介绍介绍我们新上任的镇西大将军。”宋克金说着,已将郡主带至慕容天水身前,春风满面地说道:“这就是我们的慕容将军!”

“见过慕容将军!”

“哦!郡主免礼!”

“慕容将军!这位就是叶丽丝郡主!乃是敦煌城内文武双全的一流才女!”

“宋将军过讲!民女不才!让各位将军见笑了。”

“郡主这说的是哪里话?”慕容天水忍不住说道:“你的声色才艺真可谓是天下一绝,我们岂会笑你?”

慕容天水此话一出,叶丽丝立即明眸望了一眼他那英俊威武的眉目和面孔,却略有一丝伤感地说道:“但只可能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慕容天水闻听此言,仿佛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说道:“郡主的一首琴歌,我想天下人听了,都会是你的知音!怎么会知音难觅呢?”

“慕容将军的话真令我耳目一新,让我好心动。多少年来,我还是头一回听到这样的话。”

“郡主过讲!我想现在我们五位都应该是你的千载难逢的知音,你何必愁在心中?”

慕容天水此话既出,众人都不禁相视而笑。只见宋克金接声说道:“既然我们都是你的知音,就请郡主再为我们弹唱一曲。”

话说之间,宋克金已一步当先地把众人引到平放于石台之上的古琴旁边。

“郡主请!”于是,叶丽丝在宋克金的再三要求下重新坐在古琴面前。而这时身后的慕容天水已清晰地望见,在那古琴的左边正放着一本书,就在这一刹那,他的心底不禁怦然一动,因为这本书正是他梦寐以求试欲得到而一直未能潜心钻研的一部世间上品好书。

试问这是一本什么书?实不相瞒,这本书就是《敦煌曲谱》。说到这,我还要给各位讲一段小插曲,希望我们勿忘国耻,“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孩子!这是你的家!孩子!赶走它!”更不要忘了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这《敦煌曲谱》原密藏在敦煌石窟,于十九世纪初始被发现。1908年7月,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偷走了很多文物,其中一卷就是著名的《敦煌曲谱》。《敦煌曲谱》上面画有很多弯弯曲曲、圈圈点点的符号。由于1000多年来乐器、乐理、谱式、记谱方法的发展和变化,资料失散,这些乐谱符号长久已来已无从了解。唐代音乐一时竟成了千古之谜。直至1964年,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叶栋开始探究敦煌曲谱,一直到1981年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他终于把中国唐代谁也看不懂的乐谱——《敦煌唐人琵琶大曲曲谱》(共25首)成功地破译为现代五线谱。叶栋让唐代音乐重放新(心)声,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音乐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叶(页),但愿叶栋教授的大名能和这大唐敦煌曲谱一样源远流长、万古流芳……永不衰竭!

翻过这一叶,让我们重新书归正传。话说慕容天水望见眼前的这本《敦煌曲谱》,他忍不住向叶丽丝问道:“郡主!这本书天下罕见,你如何得到这本书?”

闻听此问,叶丽丝不禁回眸一笑,道:“这是传抄的手本!而且这些曲谱里我都给付上了一首曲子词,用以自娱自乐,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原来是手抄本!”慕容天水不由心中暗道:“其真本果然难得一见!但是能看到这手抄本已是三生有幸,想必其内涵一定是大同小异。”

想到这,慕容天水随即请求道:“郡主!我能否翻阅一下这本书?”

“当然可以!给你!”叶丽丝应声之下,已将《敦煌曲谱》递给了慕容天水。于是,慕容天水翻开《敦煌曲谱》,便见一行行、一排排的曲谱符号和曲词映入眼帘。恰在这时,随着一声悦耳动人的琴声,叶丽丝那迷人的歌喉再次嘹亮在鸣沙山畔。随着那幽扬真切的歌词传入耳廓,《敦煌曲谱》里这首《菩萨蛮》也映入慕容天水的眼孔: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向——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琴声、歌声渐渐止息,余音里再次爆发出鼓掌叫好之声。

“郡主真是触景生情!”宋克金脱口而出道:“张口一唱,就是敦煌出神将。该不是唱我们吧?”

闻听此言,叶丽丝笑而答道:“当然不是!但也可能是!”

“此话怎讲?”宋克金疑惑道。

“这首词写的是敦煌的历史,说此地过去屡出‘神将’。但这首《菩萨蛮》的词意也可能激励现在和将来的人。”

再说此时的慕容天水闻听此言,不由深入地问道:“这歌词既是在写敦煌的历史,郡主能否再为我等详细介绍一下?”

“好吧!”叶丽丝便开始如数家珍地向这五位将士解说道:“其实敦煌曲子词中有十八首《菩萨蛮》,这是其中较早的一首,最迟亦当该作于唐德宗建中初年(公元780年)。上阕是写敦煌的光辉历史,说她过去(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每日一梦如一梦再见时我的爱不曾旧老将往事留在心中若是不与你邂逅弑神游戏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暗恋傲剑弑天下蓬莱宫阙情天命纹章之幽灵传说你是我的青春年华